0791-83068301
黄竹斋,1886年生,原籍陕西省临潼县,名维翰,字竹斋,晚号中南山人,又号诚中子,近现代中医学家。打铁出身,18岁识字,年逾弱冠,遂通经史、算数、理化等学,尤喜爱医学,一生致力于伤寒研究。
羽翼伤寒仲景功臣
黄竹斋平时喜爱研读仲景之书,发现各家对六经之注释,多非仲景之本义,需商榷之处甚多。黄竹斋读西哲生理学,以人身气质功用分为三系统之说,贯通经络、六气,阐明六经之旨,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撰著《三阳三阴提纲》,阐释仲景三阳三阴钤治百病之理。其论足破千古之惑,可谓自辟蹊径,务去陈言,独具一格。黄竹斋又辑《伤寒》《金匮》古今中外诸注之精华,删繁去芜,取精去粗,撰著《伤寒杂病论集注》18卷,于1926年印行。又以《伤寒》《金匮》合为一帙,以自己新的见解,仿陈修园串解体例,撰成《伤寒杂病论新释》16卷,在医学史上可称为以中西会通论三阳三阴者,当时受到南北医家所赞许。
谢利恒先生为之序云:“西安黄竹斋先生重印《伤寒杂病论集注》十八卷,都七十余万言,据生理之新说,释六经之病源,贯穿中西,精纯渊博,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成,诚医林之鸿宝也。”江苏张赞臣先生云:“黄竹斋先生以汉儒注经之精神而又不辞辛苦,海内奔驰作实际之探讨,著《伤寒杂病论集注》,诚于仲圣绝学有羽翼之功,方其书再版爰题《医学渊府》四字,借志钦慕。”陈逊斋先生序云:“予酷嗜医术,寝馈《伤寒》《金匮》几三十年,南北遨游,未尝遇一知己,非真无人才也,实予交游不广耳。长安黄君竹斋远道来京,邂逅于中央国医馆,出所著《伤寒杂病论集注》见示,归而读之,爱不忍释,因有知己之感焉。黄君于本书脱稿之后,尝亲至南阳谒医圣张仲景祠墓,勒碑拍照,其志弥苦,其行弥坚。国医有斯人,国医之幸也。斯人而仅为国医,斯人之不幸也。黄君之书有三长,论六经六气则自成一家之言,论三阳三阴则独翻古人之案,心细如发,语必惊人,是其才高也。上自《本草经》《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中藏经》《甲乙经》《玉函经》《巢氏病源》《千金》《外台》诸书,下至五代,宋、金、元、明、前清诸家学说,旁及近代生理卫生、物理化学,诸种科学,无不详稽博考,书计十有八卷,都凡七十万言,是其学博也。删叔和之序例,订仲景之原编,正诸家之瑕疵,驳运气之乖谬,折衷至当,断制谨严,是其识超也。具此才学识三长,黄君之书,可以传矣。黄君于国医童而习之,长则升长沙之堂而入其室,近复研究西洋医学,互相印证,以成其大。”
黄竹斋曾发愿搜罗仲景佚书贡献医林,故不辞辛劳奔波,终遇浙江名医家周岐隐,并得识桂林名医家罗哲初。罗哲初将从其师左修之处所得之《伤寒杂病论》第12稿手抄本,共4册(该书为张仲景四十六世孙所藏)授予黄竹斋。
1936年中日战争将要爆发,黄竹斋恐该书遭于兵燹,亲往南京访罗哲初,将《伤寒杂病论》第12稿连夜抄得副本带回陕西。他发现第十二稿《伤寒杂病论》内容较宋本多三分之一,且纠正民国以来所发现其他版本错讹之处甚多,遂取各家不同版本之长核对订正,补其不足,于1939年获资助木刻刊行白云阁藏本《伤寒杂病论》。该书合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为一帙,俾仲景遗文重光于世,望复仲景本论之全碧,求补千古之佚阙。
黄竹斋仰慕仲景,尝谓:仲景仁术教泽,功被万世。曾不遗余力提案重修南阳医圣祠以表彰先哲,鼓励后人,并组织医药界人士成立重修南阳医圣祠筹备会,将所著《伤寒杂病论集注》《重订伤寒杂病论读本》各捐一百部,以襄善举。黄竹斋搜集诸子百家、杂记、历代名医评赞,撰成《医圣张仲景传》。
理会贯通伤寒金匮
黄竹斋以汉儒注经之精神,历经十余年采中外历代数百家著述之精华,摭西哲生理学说,分条缕析注释白云阁藏本《伤寒杂病论》,于1948年著成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。是书以“会通”命名,为借用《周易本义》“会,理之所聚而不可遗;通,理之可行而无所碍”之意,望天下及后世之人,能将仲景之佚书进行搜辑整理,达到理会贯通。
当时黄竹斋已62岁,时值解放战争正酣,其高足米伯让恐书稿一旦付之劫灰,辜负老师毕生心血,遂商同老师购买旧石印机一架,准备自行刊印。黄竹斋素性刚毅果断,爰笔亲书印版,师徒二人自印装订完成第一版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,该版共计18卷,分订8册。因受经济条件所限印数不多,分赠各地友人爱好者及各地省图书馆保存以供研究。
任应秋教授曾在中日《伤寒论》学术讨论会上介绍:“黄竹斋,字维翰,陕西长安人。治《伤寒论》多守钱塘二张及陈念祖之学,谓仲景所称的三阳三阴,不同于《素问·热论》,是将人身部位质体分为六纲而已。以三阳标部位,三阴标质体。并结合现代生理为证说,太阳统躯壳表面,故六淫从之而入;阳明统咽至肛门肠胃表面,饮食之邪多受之;少阳统躯壳里、脏腑表之腠膜,所谓三焦居半表里,六淫及饮食伤皆足致之。太阳属营养系统,少阴属血液循环系统,厥阴属神经系统。三阳之部位各有区域,故汗下之法不可混施;三阴的质体,互相纠丽,是以温清之法,皆可通用。他认为掌握了三阳三阴这个界说,整个《伤寒论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。并把《金匮》杂病诸论合一炉而冶,名曰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,共18卷。在西北数省颇有影响,弟子米伯让嗣其学。”
1982年,米伯让又将自己珍藏的石印机版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献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,望启发后学临证应用和实验选题研究,以提高中医学术思想,促进中医学发展。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大力支持下,米伯让亲自担任校点总审阅,组织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对第一版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进行了校点重印,使仲景第十二稿《伤寒杂病论》这一久湮人间之秘籍,通过黄竹斋撰述之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一书得以流通。
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校点重印工作距今已逾40年。当今我国国运昌盛、政通人和、经济发达,民族复兴。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,迎来“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”高质量发展的空前盛世,黄竹斋等中医先辈“中华古医学,世界将风行”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。(路波 成路平 王高雷 陕西省中医医院)
稿件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稿件链接:http://www.cntcm.com.cn/news.html?aid=237235
责任编辑:刘君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