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91-83068301
佩兰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有着悠久的药用史,是本草典籍的“元老级”药材。
兰因芬芳而受人青睐
第一个用于指称兰类植物的汉字是“蕑”(音jiān,异体字为蕳)。汇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古代诗歌的《诗经》,首次出现这个字:“溱与洧,方涣涣兮。士与女,方秉蕑兮。”(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)这首诗描写郑国(位于今河南省中部)的男女青年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。“方秉蕑”,是指游春的年轻人手持一束蕑,祈求幸福和安宁,其习俗含义是祓除不祥。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所撰专门考据《诗经》各种植物、动物的著作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,开篇第一页就是对“方秉蕑兮”的注解:“蕑即兰,香草也。”
“兰”(繁体写法为“蘭”)字,出现在战国时期。这个时期,典籍、诗歌作品中出现不少与“兰”相关的文句。“以兰有国香,人服媚之如是。”(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)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(《易·系辞上》)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(屈原《离骚》)兰,因为散发香气而受到人们的青睐,成为代表美好事物、美好品格的一种意象。
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编著的字典《说文解字》中,对“兰”的生物形态和属性仅做了三个字的解释:“香草也。”兰作为多种样貌植物的统称,其基本特点是散发香气。东汉时期,人们已经知悉兰草、泽兰、马兰和春兰、幽兰等多种以“兰”命名的香草,但限于字典体例,许慎没有在“兰”字的释文中罗列具体品种。大约100年后,陆玑的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在注疏中汇总了“兰”的相关知识,说到了兰的外观特征、与草药泽兰的异同、种植情况、驱蛀虫功用等。这个“兰”,就是早期多用“兰草”之名的佩兰。
佩兰的本草学历程
早在先秦时期,医家就发现了佩兰的药用价值,将其用于临证治疗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中记载了一则应用实例:“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。……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。”王冰注:“兰,谓兰草也。”脾瘅即脾胃湿热证,主要症状是口中时有甜味,舌苔腻。岐伯治疗此病,使用一味兰草,煎汁内服。后世内经研究者将使用兰草治脾瘅之法,称之为兰草汤或佩兰汤,列为“内经十三方”之一。
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佩兰以“兰草”之名被列为上品。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对“兰草”条目的正文做了三处补充,药性增加了“无毒”二字,主治功用增加“除胸中痰癖”,添加采收季节“四月、五月采”。唐高宗时期,苏敬等人奉敕编撰《新修本草》,“兰草”条目增补的注文明确指出:“此是兰泽香草也。八月花白,人间多种之,以饰庭池;溪水涧旁,往往亦有。”由于很多人家栽种兰草,《新修本草》编撰者对兰草及其形态相近的药草已能作出清楚区分,因此在注文中专门纠正了前人的错认。
从宋代到清代初期的大量本草著作,几乎都收载“兰草”条目。明代的龚廷贤是首位使用“佩兰”之名的医药学家,其启蒙读物《药性歌括四百味》中的佩兰(省头草)歌曰:“佩兰辛平,芳香辟秽,祛暑和中,化湿开胃。”
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吴仪洛《本草从新》基础上于乾隆初年撰成《本草再新》的一书,是第一部以“佩兰”替代“兰草”作为药材名称的本草著作。
诗意点染佩兰应用史
诗词作品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。从先秦时期俊男靓女的“方秉蕑”习俗到现代人赞叹“药中君子属佩兰”,述写佩兰的诗词作品以其特有的凝练语言,诗意地点染着佩兰在中国的悠远开发历史。
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《离骚》中的“纫秋兰以为佩”之句,突出了夏秋季开花的兰草在早期应用中的佩饰功能,为文人雅士取用“佩兰”之名作出了重要提示。三国时期曹植的《七启》中载有一首包含“佩兰”名称的短歌:“望云际兮有好仇,天路长兮往无由。佩兰蕙兮为谁修,宴婉绝兮我心愁。”这要比本草著作在清代乾隆年间才启用“佩兰”替代外延宽泛的“兰草”名称超前约1500年。佩兰在各地叫法不一,因而有很多别名。传统诗词中既有使用本草名称佩兰、兰草的作品,又有使用都梁香、香草、水香、兰泽等别名的作品。
佩兰在许多地方随处可见,普通而招人喜爱。“兰草自然香,生于大道旁。要镰八九月,俱在束薪中。”(汉代《古乐府》)“佩兰长坂上,攀桂小山前。”(唐代杜淹《寄赠齐公》)“兰草园池静,槐花道路平。”(宋代冯山《效皮陆体药名诗寄李献甫》)“轻红腻白。步步熏兰泽。约腕金环重、宜妆饰。”(宋代秦观《促拍满路花》)“幸与蘼芜并,无花亦自芳。”(清代屈大均《兰草·其二》)
佩兰在民众中有多种多样的用法,这些都会在诗词中有所反映。衣插一束兰草,身佩一个香包,是民间最常见的散香除秽方法。“怅日暮云合,佳人何处,纫兰结佩带杜若。”(宋代辛弃疾《兰陵王·其一·赋一丘一壑》)
兰汤沐浴既是节日习俗,也是放松自我、款待客人的一种方式。“兰汤浴身垢,忏悔净心灵。蒌草获再鲜,落花蒙重荣。”(南北朝萧衍《和太子忏悔诗》)“休公为我设兰汤,方便教人学洗肠。自觉尘缨顿潇洒,南行不复问沧浪。”(唐代吴融《南迁途中作七首·访贯休上人》)(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)
稿件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稿件链接:http://www.cntcm.com.cn/news.html?aid=237555
责任编辑:刘君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